2012年,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,一对中国博士生夫妻同时提交了博士论文。 丈夫王欣洋研究的是CMOS图像传感器设计,妻子张艳霞专攻成像物理。 两人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,又同步留学、同步拿学位,甚至研究领域高度重合。 所有人都以为他们会留在欧洲顶尖企业,但这对夫妻做了一个意外决定——带着技术回中国东北长春,创办一家传感器公司。
长光辰芯就这样诞生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孵化器里。 王欣洋担任CEO,张艳霞负责运营。他们租下简陋的办公室,带着不到10人的团队,瞄准了一个当时被索尼、佳能垄断的领域:工业与科学成像用的高端CMOS图像传感器。
创业第三年,长光辰芯干出了一件轰动行业的事:研发出全球首款背照式科学级CMOS图像传感器(BSI sCMOS)。 这款产品能捕捉1.5亿像素黑白影像,远超当时主流千万像素水平,让工业相机在弱光环境下也能清晰成像。 消息一出,资本蜂拥而至。 奥普光电、凌云光两家上市公司率先投资,紧接着高瓴创投、中芯聚源等近20家机构“跨过山海关”押注东北。 一位投资人私下说:“技术是真硬,夫妻俩的简历更硬。 ”
长光辰芯的传感器很快打入高端制造产业链。 新能源电池检测中,它的传感器能看清微米级电极涂层缺陷;半导体光刻环节,可精准捕捉晶圆表面图形偏差。 2021年,长光辰芯联合大疆推出国产8K超高清电影传感器,打破好莱坞设备长期依赖索尼传感器的局面。
但真正让公司站稳脚跟的是工业与科研市场。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,2024年长光辰芯拿下全球工业成像传感器15.2%份额、科学成像16.3%份额,两项均位列全球第三、中国第一。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用它的传感器拍摄深空天体,上海瑞金医院借助其内窥镜传感器做微创手术。 就连全球工业相机巨头Teledyne、Vieworks也成了客户。
财务数据揭示了另一面现实。2022至2024年,公司营收仅从6.04亿微增至6.73亿,年增速不足3%。 主力产品面阵传感器虽然占收入超60%,但单价三年暴跌67%——从每片3969元降至1295元。 与此同时,定制化业务收入占比从7.2%升至24.1%,成为少有的增长点。
更戏剧性的是盈利波动。 2022年公司巨亏8410万元,主因是给团队发了3.77亿元股权激励。 剔除这笔开支后,当年实际盈利达2.93亿元。 到2024年,账面净利润1.97亿元,经调整利润则为2.49亿元。有分析师指出:“这种财务操作让账面利润‘过山车’,但核心团队确实被牢牢绑定。 ”
2023年,长光辰芯曾冲刺科创板,却在2025年初突然撤回申请。 招股书透露了关键矛盾:2020-2021年公司现金分红3687万元,但2022年还在亏损。 监管质疑其“未上市先套现”,损害公众投资者利益。 半年后,公司转战港股,最新招股书显示:2024年存货拨备增至3280万元,部分传感器滞销风险上升。
技术壁垒仍是长光辰芯的最大筹码。 公司401名员工中研发团队占50%,11项核心技术涵盖全局快门像素、3D成像等高端领域。 在日本东京设立的子公司,正直接挑战索尼的客户资源。 王欣洋在路演中反复强调:“医疗成像将成为新引擎。 ”目前公司X射线传感器已进入临床测试,内窥镜传感器与多家器械厂联合研发。
截至IPO前,王欣洋夫妇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控制公司49.53%股权,按100亿估值测算身价近50亿元。 若上市成功,东北将诞生首个港股上市的CMOS芯片企业。
但市场更关心的是增长瓶颈。 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降至26%,较2022年下滑近8个百分点。 面阵传感器增长停滞,定制化业务能否扛起大旗仍是未知数。 一位半导体分析师指出:“工业传感器赛道技术迭代极快,长光辰芯的毛利率已从76%跌至59%,守住份额比抢份额更难。 ”
在长春总部展厅里,陈列着长光辰芯的“第一台相机”——2014年研制的GMAX3005工程样机,外壳用3D打印拼接而成。 如今,这台粗糙的原型机旁放着最新8K电影传感器,客户名单从长春光机所延伸到好莱坞制片公司。
倍悦网配资-配资知识网站-股票配资交流平台-深圳十大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